学校科研团队

2022-09-08 13:02
来源:本站
序号团队
名称
专业
领域
团队简介启动
经费
成立
时间
1黔南民族医药纳米技术创新团队药学探索和发展新的传感技术和方法在纳米的尺度上原位、活体、实时地获取相关生物、医学信息,对人类疾病的机理研究、诊断和治疗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发展了基于功能化纳米颗粒的新型传感技术,并在有机分子、生物分子、细胞内外离子等的高灵敏、高特异以及快速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现性能更优、合成更易和生产成本更低的新的荧光团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量子点具有优良的荧光性能,符合上述标准是制备新型荧光探针的最佳选择。申请团队提出开发新型量子点/分子杂化型荧光探针,用于有机分子、生物分子、离子的高灵敏、特异性检测研究。在杂化型荧光探针中,高荧光量子产率的量子点是荧光信号源;对有机分子、生物分子、离子或细胞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如卟啉(酞菁)、适配体以及衍生物作为量子点的配体,实现量子点的功能化,通过与量子点之间发生电子或能量转移机制,可控得构建杂化型纳米荧光探针可预期不仅同时实现对不同分子、离子的高灵敏性、高特异性检测,同时结合量子点编码技术可发展出对不同分子、离子等实现多元检测。新型量子点/分子杂化型荧光探针对于发展低成本、快速、原位、实时、多元及可视化的疾病的诊疗以及靶向药物筛选等生物医学检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15万2018年
2人文社会医学科研创新团队社会
科学
一、研究方向
(1)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路径研究(2)文化、心理、社会因素、行为方式与疾病、健康相关性研究(3)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群体“社会病”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4)生命伦理相关问题研究
二、培育目标 
(1)通过科研团队改变社科部现有大部分教师单枪匹马独自钻研的科研现状;
(2)通过科研团队的形成和带动,进一步凝练社科部科研研究方向,促进科研人才尽快成长;(3)通过科研团队和研究方向的明确,提升中青年人才的科研生命力和持续力,最终形成社科部人文社会医学的科研队伍,促进其科研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4)通过科研团队的带动,进一步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培养一批社科部的科研骨干,从而形成若干个新的科研团队,提高社科部教学科研质量。
三、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科研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人文社会医学科研团队,助推我校人文社科教师的科研发展,结合团队实际,制定团队建设方案: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提升团队教师科研水平,力争团队教师全员、全过程扎实开展科研活动,从而提高学校人文社科教师整体的科研水平,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2)目标任务。明确团队科研方向,制定相关的工作制作和管理制度,凝聚团队合作力量,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优势,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程参与,使团队科研工作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层次得到均衡,持久推进发展。(3)建设流程。组建科研团队、确定研究方向、明确团队科研相关职责、参与研究管理、开展成果汇报、验收科研成果。(4)工作要求。严格按照学校科研管理规定开展工作,合理安排和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科研任务。
10万2019年
3黔南民族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研究科研创新团队药学 团队的组建思路基于完整的药用植物研究链条和现有研究基础:基于域内植物资源调查发掘本地民族特色药用植物,以此为重点品种,开展品种驯化、种植栽培、组织快繁;活性成分分析测试、构建质量标准;通过转录组、microRNA、lncRNA 、circRNA、基因组、代谢组、蛋白质组等多组学分析鉴定出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及其调控网络,为精准调控其次生代谢和生物工程应用打下基础,利用分子生物学、现代分子药理等技术手段对活性成分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在分子水平进一步阐明其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调研民间用药经验、借鉴中医药理论不断补充完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团队研究方向见图1)。通过团队分工、协作,形成几个既具有一定研究广度,又具有一定研究深度的创新项目,支撑团队成员在各自方向做深做精,又形成各自研究方向的新团队,达到以点带面、植树成林的效应。15万2020年
4用于僵蚕生产的优良白僵菌菌种选育技术研究

1. 研究目标
(1)以僵蚕为原料,分离、培养得到纯化白僵菌菌株。(2)通过自然筛选、人工诱变育种等手段,得到僵蚕生产的优良白僵菌菌种。(3)通过白僵菌培养条件(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组成和含量等),对影响白僵菌致病力和生物学特性的因素研究,找到稳定白僵菌菌株优良特性(如致病力、产孢能力等)的有效方法,初步探索僵蚕生产所需的感染条件,为人工生产白僵菌提供高效、稳定菌种提供技术指导。
2. 研究内容
(1)白僵菌菌珠分离、纯化及基本生物学特性。以我州桑蚕企业生产的僵蚕为原料,探索僵蚕上白僵菌的分离和纯化方法,研究分离白僵菌种类及相关生物学特性。(2)僵蚕生产所需优良白僵菌菌株筛选。以分离、纯化获得的白僵菌菌株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筛选、人工诱变等手段获取僵蚕生产所需优良白僵菌菌株的条件,并深入研究白僵菌的生物学性状与用于僵蚕生产的白僵菌菌株所需优良特性(如致病力、产孢能力等)之间相互关系,建立简单、易操作的白僵菌高致病力菌种筛选方法,为企业化僵蚕生产提供高致病力白僵菌菌种及筛选提供可靠技术支撑。(3)白僵菌菌株培育条件研究。考察白僵菌培养条件(温度、湿度、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组成及含量等)对用于白僵菌菌株致病力、产孢能力等的影响,研究有效稳定用于僵蚕生产的白僵菌菌株所需优良特性(如致病力、产孢能力等)的培养条件为白僵菌菌株保存、改良提供技术支持。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僵蚕生产所需优良僵蚕菌株筛选。白僵菌菌种的家蚕致病力、产孢能力和生长速度等性能和人工生产僵蚕品质密切相关,如何筛选得到家蚕致病力、产孢能力和生长速度等性能优良的白僵菌菌种是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2)白僵菌分生孢子产率和致病力的稳定。白僵菌菌株致病力在继代培养过程中,会因外界环境和营养物质的供给不足,出现菌落局变、菌苔生长瘠薄或菌丝徒长、分生孢子产率下降及致病力退化等现象。提高白僵菌分生孢子产率和致病力的稳定,是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15万2021年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